邮政保全工作总结范文 第1篇

・信贷总量控制对工行的利润不是没有影响,但影响有限

・我们抵御未来资产质量劣变的能力是很强的

・中国不仅应该搞资产证券化,而且应该加快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我们将积极探索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向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延伸发展的新模式

当内外纷繁因素交错,中国经济面临决策“最困难一年”时,GDP高速增长渐显放缓之势。处于持续宏观调控下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安然跨越发展路途中的沟坎,保持较快的成长步伐?在众多国际金融机构身陷次贷危机,不断作出资产减记或寻求外援时,中国的商业银行能否独善其身,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是继续扩展,还是暂停休整?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1398)行长杨凯生对此回答道:“当前的金融环境更加复杂和具有不确定性”,需要银行未雨绸缪;“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出了问题,切不可因噎废食,应当吸取教训,加快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在接受《财经・金融实务》记者专访时,杨凯生对工行资产结构、盈利结构转变带来的结果相当释然,对工行综合化经营方向秉持依旧,对工行拟控股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传闻则不置可否。

盈利模式能否持续

《财经・金融实务》:今年的经济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人们对下一步经济发展趋势作出了各种不同的预测,有时甚至还能听到一些对目前实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的声音。你认为,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从紧的货币政策会不会有所调整?

杨凯生:从去年以来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看,中央作出的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决定是正确的和具有前瞻性的,已经和正在对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起到积极作用。

也应该看到,当前要实施好从紧的货币政策,也面临较以往实行宏观紧缩政策时更加复杂的局面,也就是说,与1988年-_年相比,与1993年-1994年相比,同样是需要紧缩,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要更复杂,不确定性更多。

在国内,一方面,今年一二月份,CPI涨幅达到了11年来的新高。这表明,能源、食品价格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胀的风险仍然不小,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不能轻易变动。另一方面,为了避免某些方面由于供给不足引起价格上涨,为了受灾地区的灾后重建,尤其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提高,又可能导致投资规模的扩大。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也是一个新的问题。它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着既不能轻易松动,也难以进一步简单收紧的两难抉择。

在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使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如何正确估量美国经济减缓甚至衰退可能对我国目前偏快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冲抵效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仅仅考虑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显然还是不够的。美国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严重衰退,不断采取降息等各种增加流动性的措施。这对我国紧缩货币供应,收紧流动性的努力又会形成多少压力,也并不容易估量。它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面临既不能松动银根,也难以完全和美国等经济体逆向操作的两难考验。

目前,无论整个宏观调控,或是具体的货币政策实施,都是既不能松动,又难以再紧。我们应该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既要继续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坚决把通胀的风险控制住,又要冷静观察和及时研究应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中更加注意审时度势,合理把握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

《财经・金融实务》:去年整个银行业都实现了很好的盈利,但是,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后,这种局面还能不能持续?工行今年的盈利会不会受到影响?

杨凯生:这主要取决于各家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盈利结构。十年前,信贷资产占工行总资产的比重以及存贷利差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超过90%。如果到今天,我们的资产结构、盈利结构依然如此,哪怕信贷资产比例再低一点,如百分之七八十,那么,紧缩的信贷政策对我们的影响肯定会比较明显。

但是,工行早在五六年前,已经主动开始调整资产结构和盈利结构。这些年来,我们有意控制信贷增长速度,连续五年信贷增长只有10%左右。目前,在我们万亿元总资产中,信贷资产占比仅为45%左右。我们的存贷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亦如此,贷款形成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现在已经低于48%。因此,我认为,不同的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感觉各有不同。信贷紧缩会造成银行存贷利差收入的减少,但是,这对信贷资产只占总资产45%比例的工商银行,影响恐怕会比信贷资产占比大的银行要小一些。所以,信贷总量控制对工行的利润不是没有影响,但是,影响有限。

《财经・金融实务》:对工行的资产质量会不会产生影响?

杨凯生: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好坏主要看企业的还贷能力,而企业还贷能力在宏观调控中会不会降低,与银行的客户结构密切相关,取决于他们能否经受经济波动的考验。我想,在紧缩环境下,在宏观调控过程中,那些还贷能力下降的、资金感到紧张的,首当其冲的是那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

这些年我们通过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在主动防范可能出现的行业或企业违约风险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从工行对信贷资源的配置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执行“总量控制、有进有退、优化结构”的信贷策略,不断完善与国家产业政策相衔接的信贷政策。工行几年前就制定了20多个行业的信贷政策,把企业分为积极进入类、限制进入类、禁止进入类。工行较早明确了对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那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的企业应采取的信贷政策。前不久,我们和中介机构合作,对我行信贷资产质量做了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只要国民经济能保持一个适当的发展速度,例如GDP的增幅在8%-9%左右,工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GDP增长8%也正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预期目标。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已经实施了从紧的信贷政策,但是,工行不良贷款数额和比例都是下降的。这些数据使我们相信,我们的客户结构在此轮调控中是比较经得起考验的。

与此同时,近年来,工行还突出加快了“绿色信贷”建设,对客户作了新一轮环保评估,目前已对82%的企业加注了环保标志,以此作为新贷款是否投放,原有的贷款是否需要加快回收的重要依据。应该说,工行的信贷政策保持了与宏观调控方向的一致。这使得我们面对从紧的货币政策,感到压力较小,对工商银行可持续增长保持了信心。

《财经・金融实务》:外界比较关注紧缩形势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可能出现劣变的情况,例如从可疑类贷款变为损失类贷款的情况。

杨凯生:我认为,更应该关注的还是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以及拨备计提是否充足。仅仅关注不良贷款结构的变化并不说明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在既定的不良贷款比例下,所有不良贷款全都纳入损失类统计,也未必是坏事,这说明这家银行的拨备是完全充分的。因为损失类贷款需要百分之百计提拨备。只要将来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收回了一分钱,就可以回拨一分钱的损失拨备。这对夯实盈利基础显然是有利的。反之,如果把大多数不良资产纳入次级类、可疑类统计未必是好事,因为拨备可能不充分。工行目前的拨备非常充分,这不仅表现在我们2007年底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百,还表现为在整个拨备中,一般计提的比例在增加,专项计提的比例在减少。所以,我们抵御未来资产质量劣变的能力是很强的。

资产证券化不可因噎废食

《财经・金融实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许多著名金融机构遭受了损失,危机何时见底,尚无定论。你认为这轮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杨凯生: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有限,但启发不小。所谓影响有限,主要是因为我们直接持有的次按债券的数量不大。工行持有的次级债的总量约12亿美元,占所有债券投资的比例很小,占工行总资产的比例更小,只有%左右。并且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评级都在AA以上。此外,我们对次贷债券的浮亏已足额提取了拨备,对利润的影响也很有限。所谓启发不小,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如何管控银行的风险,特别是为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次贷危机发生后,有一种值得关注的倾向,就是简单化地认为资产证券化很危险,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还不行,没有能力做好资产证券化业务。这样的观点我不赞成。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中国不仅应该搞资产证券化,而且应该加快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财经・金融实务》:依据何在?

杨凯生:原因有三个。第一,当前国内依然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是,无论哪家商业银行,都经不起每年贷款百分之十几的增加带来的资本压力。如此发展下去,用不了两三年,目前资本充足率表现不错的银行就会接近警戒线,这几年财务重组和股改上市的成果就会受到挑战。难道每隔几年就来一次再融资?市场不会允许你无节制地再融资,而且股本融资的成本是很高的,股本回报的压力是很大的。那么,国外的银行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呢?他们一方面靠盈利结构多元化,尽量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另一方面是靠资产出售,特别是贷款转让,而贷款转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资产证券化。我国目前缺乏贷款转让的市场环境,这就意味着中国需要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

第二,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不至于使众多的投资者全都去追逐股票,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这一技术实际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将所有风险都集中于银行体系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

《财经・金融实务》:你刚才谈到了资产证券化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意义,那么,在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杨凯生:我认为,发生次贷危机并不能归咎于资产证券化本身,关键是产品的机制设计是否合理。比如,设计证券化的资产包应该有可预期的现金流,而资产包第一次证券化出售给投资者的较高层级的价值如果小于这个现金流,那么,总的说来,这个证券就是安全的,其余价值应由证券化发起人作为次级债券自己持有。

也就是说,出售给投资者的资产包证券化的发行面值及预期收益,与资产包实际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否恰当,证券化分层是否合适至关重要。如果10亿元的贷款就发10亿元的债券,然后统统卖给投资者,一旦其中有一笔贷款出现问题,整个资产包就可能出问题。当然,优先层级的债券持有者情况会好一些。如果还要再次打包证券化,层层叠加,多层链接,加之出现问题后,大家又纷纷采取简单化的避险措施,就会导致市场恐慌,风险就会在短期内迅速爆发。

《财经・金融实务》:你刚才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技术原因,但是,许多成熟的金融机构却因次贷危机而泥足深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杨凯生:我想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看到次按债券既有高收益性又具有高流动性,误以为关键时刻,可以把风险及时转让给别人。这种想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当市场整体缺乏信用之后,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就好像氧气的存在,通常人们是感觉不到的,但缺氧的时候大家都会感到。

信用亦然。当它存在的时候,人们或许感觉不到,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大家都会纷纷采取紧急的避险措施。在此期间,市场出现了众多不理智的避险行为,加之信息传播很快,风险就会急遽扩散,流动性就会丧失。目前,风险已经从次级债扩展到其他信用领域,就是这个道理。

《财经・金融实务》:我们知道,你在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任上,就曾推出了资产管理公司第一个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拥有一定的经验。你认为我们在推行资产证券化时该如何趋利避害?

杨凯生:我认为,中国在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时,尤其是在首层证券化时,证券真正出售的数量与资产的账面值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要让证券的发起者自己持有部分高风险级的证券,即次级层的证券,这就可以使市场上流通的证券的风险处于较低状态。建议在初期不要搞多层衍生,以防止通过杠杆效应使风险无限扩大。

《财经・金融实务》:刚才你谈到资产证券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有人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资产证券化有可能成为银行逃避信贷规模管理的手段――借助证券化,银行可以把旧的贷款卖掉,然后发放新的贷款,此举恐怕不利于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此,你怎么看?

杨凯生: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只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特点的管理问题,不应该成为我们是否应该推进资产证券化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原有的不便出售的资产标准化、等分化,然后出售给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即便不购买资产证券化产品,其投资能力依然存在,仍然会从事其他的投资。

不过,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确有其特殊之处,那就是银行出售了证券化的贷款后,其可发放贷款的规模和能力有可能得到增加。对此,监管部门应给予关注,如果有必要,可以将银行的证券化资产,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贷款规模予以管理。我认为,为了鼓励中国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推动直接融资,分散银行业的风险,按一定比例纳入信贷规模管理的做法可以设计得科学合理一些,这在技术上并不十分困难。

综合经营快与慢

《财经・金融实务》:目前虽然政策尚未完全放开,但通过一事一议等方式,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在综合经营方面迈出了不小的步伐。尽管许多银行家都在为综合经营不断呼吁,但亦有人认为,中国银行业在综合经营方面走得不是太慢,而是太快了些。你怎么看?

杨凯生:我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在逐步开展综合经营,的确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疑虑,担心银行在综合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首先我们应该分析究竟存在哪些风险。在我看来,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个风险体现在资金运用上,即银行在综合经营过程中,银行的资金――多数来自公众的存款――会不会源源不断地、无节制地流向其他业务,比如证券、直接投资等高风险业务。我认为,这个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要求相关业务主体都是独立法人,对相互的资金往来加以严格限制,有的需要绝对限制,有的可以限额管理。在IT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另一个风险是信誉风险、道德风险。比如,银行既有自营业务,又有代客业务的情况下,两者的利益是否会发生冲突?这种情况的确有可能发生。克服的办法就是建立严格的防火墙。我觉得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一些,步子也可以迈得更大一些,以便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在综合经营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些。

《财经・金融实务》:请你谈谈工行综合经营方面的情况。它能给你们的经营带来哪些好处呢?

杨凯生:经过多年不断尝试,工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已初步取得成果。从2002年我们率先在中资商业银行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以来,我们已经拥有合资基金公司、独资租赁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牌照,也做了很多以往商业银行不曾涉足的业务,逐渐形成了“工行投行模式”。去年仅工行内部,非牌照类,非法规所限制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收入就高达45亿元人民币。

银行综合经营的好处在于,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客户共享,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而这是其他单一经营的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优势。这既是提升为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也是增强我们自身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财经・金融实务》:你提到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迅猛,也有人士认为,工行的投资银行没有分立,恐怕不利于风险的防范,不知你怎么看?

杨凯生:仅仅因为我们的投资银行部是银行内的一个部门,就推断其风险无法分散的看法,我并不认同。我们目前从事的投行业务,都不涉及工行的资金,他们主要从事财务咨询、项目融资顾问、企业重组并购顾问、上市发债顾问、企业信息服务等业务。所以,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财经・金融实务》:不知工行与高盛的合作进展如何?大家普遍关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对工行的综合化经营是不是也有很大帮助?

杨凯生:我们与高盛在七个领域有多项合作。比如在资金交易领域,双方就以联合交易产品开发为重点,积极推进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货币期权产品及外汇结构性产品的研发合作。在风险管理方面,我们曾经请高盛的首席风险官对工行提出过全面的风险管理建议。目前正在为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建立具有工行特色的市场估值系统。

这一系统主要是针对债券投资和衍生产品,特别是后者,进行市值估价。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他们则会为我们提供诸如投资对象的尽职调查等财务顾问服务。此外,我们与安联在银保、网上保险、电话保险,与美国运通在信用卡新产品开发等方面都开展了密切合作。相信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会给我们的综合化经营带来良好的效果。

《财经・金融实务》:此前有消息称,工行拟斥资200亿元控股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其作为工行综合经营的平台,能否介绍一下此事的最新进展?

杨凯生:哪里来的传说?华融公司近几年在处置不良资产方面成效比较显著,除政策性收购处置的缺口(将由国家承担)尚未完全解决外,没有什么包袱。但如果说到银行收购资产管理公司,则必须取决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方案,取决于政策的许可。

《财经・金融实务》:和其他银行比起来,工行在进入证券、保险等方面似乎比较谨慎,落后于同业。今后工行在综合化经营方面有什么战略?

杨凯生: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工行明显落后于同业”指的是什么。

在工商银行的发展战略中,金融业务的综合化经营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已经成立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涉足资产管理、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展金融租赁业务,只要监管法规允许,我们将积极探索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向证券业、保险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延伸发展的新模式,增强各项业务发展的协同效应,这些设想已进入工商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规划中。当然,最终这一切都取决于监管规定的调整。

《财经・金融实务》:工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是否有成立专门公司的打算,会不会合资?

杨凯生:我们现在没有成立信用卡公司的打算。因为信用卡业务与工行的主体业务,如个人金融业务,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认为信用卡业务必须依附于工行的母体,水融,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

《财经・金融实务》:在私人银行领域,工行似乎更愿意“自食其力”,而非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与其他银行不太一样,不知这一理解是否确切?

杨凯生:是的。因为私人银行是高附加值的业务,且工行具有强大的客户基础,我相信我们有能力把它做好。

邮政保全工作总结范文 第2篇

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保险业务经营

我国商业银行保险目前还属于兼业人的范畴。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受保险人委托,在从事自身业务的同时,利用银行与社会各行业接触面广的特点和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为保险公司代办保险业务,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保险业务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保险人承担。自90年代以来,银行业和保险业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联手运作,其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形成关系,有的合资成立新的金融机构,有的互相收购或兼并,还有的银行直接设计和销售自己的保单。与此同时,各种保险创新产品和保险创新服务层出不穷,银行、保险相互融合的业务合作已经达到极为密切的程度,且呈现持续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将成为必然趋势,银保合作也呈进一步发展趋势。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相互需求不断加大,强强联手,关系更加密切,各种银保交叉的新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而且这种发展趋势还在不断加速。商业银行在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长期合作,双方可以优势互补,资源(客户、信息、网络等)共享,减少各自的经营成本,扩大市场,开发客户,拓展银行和保险公司业务,增加收入,活化资源,实现双赢。因此,商业银行介入保险市场,不仅有利于银行和保险公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利益均享,而且有利于金融资源整合。商业银行发展保险业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

(一)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是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永恒课题。只有资金安全了,才能真正为银行创造利润。银行保险业务为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从资产业务来看,对信贷业务进行保险,可进一步通过保险公司对信贷资产的风险和资金安全进行审定,为风险防范又增加了一道屏障。加之保险公司承担一定的投保资产受损数额的赔偿责任,使信贷风险得到分散和化解。这样既可以加强风险控制,规避金融资产风险,又能保证资金安全。从负债业务看,有关的保险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零售业务市场,吸收存款,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同业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办理保险业务把风险分散出去,以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

(二)实现业务多元化,增加银行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中间业务已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继存、贷业务之后第三大块经营主业。从中间业务收入来看,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已达银行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中间业务收入占25%以上,有的达到45%。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很小,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还不到8%④。因而,努力提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是银行新的收入增长点。而银行保险业务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突破口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其机构网点多、员工素质相对较高等优势,利用银行现有的销售渠道,使用所掌握的客户资料,充当保险人的角色,帮助销售保险,通过销售保险获取一定的佣金,进一步促使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规模的扩大和成本降低,确保增加其中间业务收入。从而促进银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客户金融需求。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营效益为目标”。商业银行要达到上述目的,应该遵循市场细分市场定位(选择目标市场)制定相关市场策略提供全方位金融产品和服务培养自身黄金客户的程序。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单一的存贷业务为主体,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已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满意的金融服务。保险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并给客户带来方便和实惠,这必将带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创造条件。为了调动银行整体资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必须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整合。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开发中间业务,尤其是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时,需要保险公司对借款者进行担保保险,这既有利于银行资金的安全,又有利于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而一些“存保结合”的险种,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开拓零售业务市场,吸纳储户,又有利于负债结构的调整。因此,通过银行保险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和调动银行一切资源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

(四)与保险公司资源共享,实现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强强联合。由于保险公司营业网点相对较少,扩大市场的能力受到限制,保险公司需要借助银行完善的市场网络及广泛的公司、个人客户关系,增强市场渗透力,拓展销售渠道。通过银保合作,双方资源共享,银行从中可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有利于保持客户群体的稳定和扩大银行的客户资源。二是扩大资金来源。在银保合作中,保险公司在银行存款也是银行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保费存入银行外,保险公司必须在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及存放一部分流动资金以备随时支付赔款。随着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大,必须通过银行托管,以银行为资金流动中心。保险公司理赔要通过银行转账将赔款转入被保险人的账户,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往来也需要银行结算,这就极大地扩大了银行资金的来源。三是增强互利双赢。由于银行信誉好、网点多,其销售保险或代 收保费更方便,也更能提升保险公司的信誉,银行的固定网点相对于流动的保险人更易赢得保险客户信任。这样,通过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强强联合,使银行和保险公司互利双赢。

二、农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存在的问题简析

在如火如荼发展的银行保险业务领域,中国农业银行与时俱进,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我们通过审视发现,农业银行在保险业务经营活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下面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运作模式单调。农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目前主要以松散型的销售协议模式为基本运行模式。近年来我国的农业银行保险业务无论是从银保合作形式,还是从银保业务结构上看,银行保险都还处于营销阶段,其主要推动力量在保险公司。由1996年开始,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扩大业务,树立形象,以尽快占领市场,与银行签订协议,开展银行保险。如新华寿险与北京商业银行和北京邮政储汇局,中国农业银行与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受此影响,中保、平安、太保等公司也纷纷仿效,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0年3月,中宏保险推出了我国首张可分红的保单,标志着保险公司进入银行的传统领域,也使得销售协议模式得到发扬光大。但是,我们认为仅仅以松散型的销售协议模式为基本运行模式还是很不够的,应当多种运作模式齐头并进。既给广大客户以广泛选择,又给农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以广泛选择,从而实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二)业务品种单一。现有的银行保险业务品种比较单一,缺少丰富性。寿险业务主要集中在分红产品上。在中宏保险推出我国首张可分红的保单后,银保产品的最终选择落在了分红品种上,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从此主要集中在寿险业务的分红保险业务上,如2002年分红险收入占整个寿险业务全部保费收入的比例由2001年的上升至,几占银行保险业务比重的80%~90%。⑤农业银行上海分行目前销售的保单有90%以上是分红型的。在产险经营上,也存在险种单一,保障范围不完善的问题。由于农业银行信贷人员专业知识缺失,加之贷审过程对保单没有明确要求,保单险种局限于“财产基本险”和“财产综合险”。由于上述险种仅保障火灾、爆炸和部分自然灾害,所以对于系数较小的建筑物外的其他类型抵押资产就无法全面保障。

(三)缺乏服务深度。农业银行在保险业务经营中,没有充分体现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原本为客户代为抵押资产保险是农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之一,但由于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及操作方式的半强制性等特点,使得这一服务演变成变相苛求客户,降低了客户依存度,影响了客户价值深度开展。当前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质信贷客户成为各家银行竞相争夺的对象。我们应当改变经营理念,切实为信贷客户提供风险管理、保险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增加信贷资产的安全度,从而增强客户资源的稳定性,保证客户对农业银行的忠诚度。

(四)经营观念陈旧。我们对银行保险业务经营的思想认识、经营理念的构建均尚处于初级阶段,经营思路不够开阔,营销方法不够科学,经营效率不高,经营效益也不容乐观。农业银行对于保险业务经营认识比较肤浅,在业务实践中较普遍地存在着:单纯理解经营保险业务就是为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而没有从拓展、完善银行传统业务功能的角度去认识;单纯理解经营保险业务就是取得手续费收入,是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一条途径,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险业务也是转移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从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有效手段;单纯理解完成保险业务是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而缺乏主观上的工作能动性,保险业务经营有相对边缘化的趋势;单纯理解与上级行保险业务管理部门对口的部门就是各行的客户部,由客户部实施对保险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而没有从保险业务本质出发认识到相关的信贷、房贷等业务部门也是与银行保险业务对口的部门,各相关部门都有执行农业银行保险业务要求的工作职责;单纯理解保险业务就是农业银行单独,而没有考虑和尝试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借助第三方力量,充分挖掘客户资源潜力,做大保险业务的工作思路。

三、农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分析

农业银行是我国的大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这包括金融业务混业经营的世界潮流,银保合作的时代要求,农业银行总行的战略部署,以及在具体业务层面流动性过剩的现实状况等,都对农业银行深化保险业务经营提供了坚实基础。因此,基于整体改革与发展战略,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经营。

(一)银保合作是时展的趋势与要求,我们要坚决把握良机。保险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蕴涵着相当多的商机。这些年中国的保险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是保险市场发展的调整年,但即使如此,全国的保费收入达到4927亿元,是2002年的倍,年均增长,同期保险业总资产达到亿元。2005年上海的保费收入达到333亿元,是2002年的倍,年均增长。⑥按照入世承诺,我国保险市场在2006年将对外全面开放,这将成为一股推动保险业发展的强大力量。大家都预测2006年是保险的发展年,三大保险公司上市后和太保合资的巨大资金流入、更多外资的介入会给保险业带来更新的气象:各家保险公司将着力推出新保险产品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全面对外开放后保险公司的兼并与收购将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的全托管的实施会使保险资金的布局和结构以重新调整,_强制保险有关潜规的酝酿出台会带来新的冲击和商机,更多的保险公司总部或分部将在上海建立,太平洋资产公司1400多亿的资产、中国人寿保险资产公司分中心的建立都会带来更多的保险资金并将在上海市场运作……。这些变化都势必给上海银行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加强银行与保险的合作是朝代的潮流,也是两强双赢的必然选择。目前各家银行对保险深度合作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各家银行竞相推出不同政策,提高份额,扩大银保合作内容,加深合作层次。农业银行总行从2005年底开始也多次到上海来拜访总部或资金总部建立在上海的保险公司,在保险资金全托管等方面开展营销,成功营销了太平洋、新华等保险公司。这些深度合作的基础是银行保险的,没有出色的业绩就没有其他的业务机会。

(二)走向多元化经营是农业银行总行的战略部署,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2005年,银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银行上市。上市的中国银行明确把保险作为集团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中银保险的扶持;交通银行继成立基金公司后,2005年向_提交了申请,拟以交银保险为发起股东,邀请国内着名企业,拟成立“交银保险有限公司”;工商银行通过工银亚洲准备直接设立保险公司。就连中国国家邮政总局与法国国家人寿各出资50%设立的中法人寿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开业筹备。随着交行建行上市,工商银行路演的顺利进行,农业银行的股改的方案成为国有银行改革唯一一个悬念。农业银行的股改势在必行,股改后的多元化经营也是必然趋势。基金、保险都是集团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农业银行总行多年前就提出在银行 保险上要分三步走的思想,第一步是兼职兼业,第二步是兼职专业,第三步是专职专业也就是要走向专业化经营。所以农总行率先成立银行保险部,并不遗余力的发展保险。经过几年努力,银行保险的业绩引人瞩目,2005年全国农业银行寿险214亿元,产险亿元,名列前茅。农业银行各省分行也在银行保险上倾注力量,不仅业务发展迅猛,而且围绕总行改革思路,在保险准事业部制,保险营销服务部等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江苏、北京、浙江等分行业务已与上海分行并驾齐驱,云南、贵州、四川等分行也建立了保险营销服务部。

(三)流动性过剩前提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我们要坚持长抓不懈。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是我行迫在眉睫的任务。多年的业务发展我们也看出银行保险的成长性还是很好的,是中间业务不可忽视的增长点。农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低于同业,与国内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赢利结构明显地不够合理,有待调整。况且目前负债流动性过剩,我们本身需要化解流动性的困境,需要发掘市场机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当前形势下,发展保险等业务获取中间业务收入更具有双重的作用和意义。

四、农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与发展的思路

农业银行保险业务经营与发展的绩效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以上海市分行为例,即可见一斑。上海市分行银行保险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规模已经从2001年的6000万元人民币,发展到2005年的亿元人民币。上海市分行的网均产能更是多年来位于全国前列。2006年在上海市分行党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要求下,保险业务更是呈现良好的态势,一季度实现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这里结合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实绩与我们的经验,谈一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经营与发展的思路,与同志们共同探讨。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农业银行业务经营和保险业务经营与发展的基石。农业银行在业务经营及保险业务经营与发展中,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发展就是农业银行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全面发展,自营业务与业务全面发展,业务中保险业务与其他业务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农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要协调长期发展与短期收益,长短兼顾;要协调银行收益与社会效益,企业与社会兼顾;要协调自我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关系,发展与环境兼顾。可持续发展更是银行发展的大计。农业银行在经营保险业务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的观念,既要协调好与保险公司的关系,也要保持盈利增长,更要留足发展后劲,绝不能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二)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发展长远的关系。保险是欧洲市场发展来的,原本银行销售的产品大多数是期缴保障类产品,但在中国初始的银行保险市场上就变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红趸缴型产品独霸天下。但必须立足长远看到开展期缴业务是适应市场变化,保证银保合作持续发展的方向;它能减低趸缴型产品包含的利率波动而带来的风险(根据专业统计每次利率上升趸缴型产品的退单率为15~20%,而期缴型始终控制在约5%左右);期缴型产品的销售更能为银行稳定优良客户资源和获取长期收益;同时期缴型产品的销售需要更高的销售技巧,这对农业银行销售人员是挑战也是自我提高的机会。根据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业务实践看,从2005年上海市分行就开始尝试销售期缴型产品,但成效不突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单笔期缴和趸缴相比,业务量小手续费收入偏低。农业银行总行未施行扩大折算的办法,导致各分支机构缺乏积极性。二是销售技巧和专业能力要求高,农业银行基层行又大多不是专人销售,基层销售人员销售能力不足。三是配套激励政策不够吸引人,等等。今后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加强人员在期缴产品方面的培训工作,摸索适合柜面期缴产品的销售模式和经验,制订专门的奖励配套办法来促进期缴产品的销售。

(三)适时把握业务发展与科学管理的关系。近几年,我们的银行保险业务有很大发展。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中我们应该提前思考新业务的风险防范,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经营效率。1、建立有关评价体系。目前保险公司数量剧增,保险公司的资信状况和偿付能力都有较大差异,近两年,已经有不止一家公司宣告解散。因此,作为销售的前奏,必须加强对公司和产品的评价。上海市分行2006年初组织了12家保险公司产品评价会,从保险公司资信、保险公司综合贡献度、队伍稳定和构成情况等多方面对保险公司进行了评价,并细致地对40多个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产品评价会,淘汰了两家公司、9个产品。最终选定了2006年合作对象和21个产品。通过产品评价,有5个产品的手续费比2005年提高,各家保险公司承诺的存款和服务也有相当的增幅。2、加强电子化和系统化管理。目前银行保险销售中存在客户的资料不全、客户资料无法记忆和保存,这导致我们对这些客户的二次开发难度增加;销售量和手续费结算都通过手工处理和计算,工作量大;销售后的出单通过人工的传递,资料到达客户的周期长,且会带来其他问题。目前迫在眉睫的给付工作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在这些方面要着力探究系统的对接、银保通的功能的完善。3、加强售中管理。售中管理一直是我们银保管理的重点。目前售中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有:趸缴型产品直接与储蓄比较、万能型产品的管理费用等提示不明、分红型产品的分红情况与宣传存在差距、保险公司培训人员在培训中避重就轻导致银行销售人员误解、保险公司网管员直接进网点销售等。目前上海市分行已经从制度上对保险公司提出了要求,并规定了违犯后的处罚条款。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检查和管理。4、加强售后服务管理。根据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经验,为了提高产能,丰富产品线,目前支行模式已经从“一对一模式”全面走向“一对多模式”,为支行在配备保险公司和产品时又遵循:“中外资保险公司结合、趸缴和万能、保障产品相结合”的原则。这种架构带来了网均产能的提高,但也带来了更多售中和售后的问题,其中尤其以售后问题较突出。比如,各家公司的退保流程和要求各不相同,导致基层员工在处理业务时容易出错。又如“一对多模式”和产品评价实行后,一个支行所的产品和公司无法一成不变,有出有进成必然趋势,退出公司的售后服务问题有待整体解决。因此,建立统一的银行保险退保模式和无行的专人服务机制都势在必行。

(四)坚持产险与寿险共同发展。多年来,我们在产险和寿险管理上一直存在不均衡,管理模式也采用“分散型”而区别于寿险的“集中型”。但实际上,银行在信贷客户特别是抵押贷款客户面前是有相当的“推荐保险”的言语权的。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信贷市场尤其是房贷市场趋紧,客户对大银行的依赖必然增强,更是有利于我行去推荐、争取客户贷款抵押物等财产保险。另外,财产保险业务手续费率高、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快于寿险业务,抓起来效益明显。因此,围绕加强统筹管理的指导思想,要有重点地与保险公司加强分行对分公司的合作。目前上海市分行已经与太平洋、太平和大众等三家保险公司进行了洽谈,签定了分行对分公司的协议,明确了手续费标准,统一组织营销竞赛这一作法在工作上实现了三个加强:加强了与财产保险各分公司的直接业务沟通;加强了分行统一管理、监测全行财产保险业务的工作力度;加强了对财险的奖励力度。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邮政保全工作总结范文 第3篇

主要银行中期业绩及动因

资产负债规模与资本充足

总资产比较。截至2012年6月末,欧美银行资产规模基本保持平稳,平均总资产约为万亿美元,其中,欧洲样本银行资产普遍高于美资银行。汇丰银行总资产同比减少至亿美元,主要由于交易性资产同比大幅减少所致。巴黎银行缩减了债券、交易资产及客户贷款等高风险业务,总资产比2011年末下降,排名滑落至第4位。RBS总资产虽同比上升,却比2011年末下降,主要是由于出售航空资本业务导致非核心资产中第三方资产大幅下降所致,为此,RBS管理层已降低2012年末第三方资产的目标值。美资银行中,富国银行和摩根大通总资产同比分别上涨和,而花旗和美国银行总资产则同比下降。但与2011年末总资产规模相比,美资银行均有增长。6月末,工行以美元计价的资产达万亿美元,比2011年末上升,排名升至全球第1位。

贷款规模比较。6月末,欧美银行平均贷款规模为8098亿美元,桑坦德、巴克莱和摩根大通贷款增长相对较快,同比增长、和,其中,桑坦德银行贷款增长主要由于交易性资产中的客户相关贷款增长较快,而巴克莱在英国零售业务中按揭业务的回暖推动了贷款增长。汇丰由于大幅缩减北美个人金融和信用卡业务,贷款总额同比下降。RBS则因继续剥离非核心业务,贷款同比下降。工行贷款总额超过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贷款的增速较高与国内较强的信贷需求和人民币的升值密不可分。

存款余额比较。截至2012年6月末,欧美银行业存款整体稳中有升,平均存款规模为9563亿美元,反映出在仍然“动荡”的全球金融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的选择更为审慎,尤其是欧洲银行(除汇丰外)存款普遍增长。其中,巴克莱银行存款增速迅猛,同比增长,桑坦德银行存款余额同比也上升。6月末的工行存款余额达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资产负债结构比较。从资产结构来看,桑坦德银行和富国银行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营业务,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和,分列样本银行第1位和第2位。工行继续稳步调整资产结构,合理控制信贷规模,贷款占比保持在49%的水平,排名第3位。欧美其他银行的资产配置更趋多元化,除巴克莱银行()外的贷款占总资产比重保持在30%~40%,摩根大通为,资产多元化表现更为突出。

从贷存比看,欧美样本银行贷存比普遍有所下降,主要是为抵御欧债危机,各家银行加强了流动性管理,风险偏好和信贷投放趋于谨慎。整体上看,欧美银行业贷存比仍较高,平均值高达91%,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摩根大通情况较好,贷存比为,同比下降59个基点,资金来源更趋稳定,资金运用更为稳健,但相比2011年末的有所上升,反映出欧美银行更偏好杠杆化经营方式。工行贷存比同比上升个百分点至,但较2011年末的有所回落,与欧美同业相比依然保持“优秀”水平。

资本状况方面,欧美银行较中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状况方面更具优势。其中,花旗和美国银行的资本状况处于同业领先位置。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工行资本实力继续增强,一级资本排名由第5位上升至第3位。2012年上半年,工行资本较2011年末进一步提高82亿美元。但与欧美银行相比,工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仍处低位。

资本充足率方面,至2012年6月末,欧美银行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和。工行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和,同比上升个和个百分点,主要缘于盈利增长带来内源性资本增加,而于6月份发行的200亿元的次级债券也有效补充了附属资本。与上年同期相比,工行资本充足率在国际同业中排名上升1位,但排名仍较靠后。由于工行目前的风险加权资产与国际同业相比增长仍较快,与2011年上半年末相比增长,日益强化的资本充足率要求面临更多挑战。

盈利概况及驱动因素

净利润情况。2012年上半年,10家样本银行的股东应占利润总额达582亿美元,较2011年上半年增长。欧美银行盈利的分化趋势进一步扩大。在仍未稳定的全球环境下,欧美银行盈利能力普遍下滑。在样本银行中排名第2位和第3位的摩根大通和汇丰的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均大幅下降,分别下降和;花旗集团股东应占利润59亿美元,同比下降;巴克莱银行利润降幅最为明显,从2011年上半年盈利22亿美元减至1亿美元;桑坦德银行和RBS的表现也不容乐观,其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下降和;由于法律诉讼及剥离非核心业务等原因,RBS当期亏损为31亿美元,与2011年末相比并未得到改善。但在“动荡”的环境中仍有一些银行表现突出。美国银行不仅扭亏为盈,2012年上半年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98亿美元,比2011年全年利润也增加了23亿美元;另外,富国银行继续保持利润稳步上升势头,股东应占利润为84亿美元,同比增长,虽目前仍居第4位,但有追超汇丰之势。

2012年上半年工行实现股东应占利润195亿美元,同比上升,居样本银行之首,比第2名的摩根大通高出103亿美元。工行平均权益回报率和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分别升至和,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净利息收入。欧美银行净利息收入普遍下降,其中,美资银行净利息收入仍较高,但降幅明显。工行净利息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净利息收入总额和增速均保持首位。

2012年上半年,工行净利息收入达323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速居样本银行首位。欧美银行平均净利息收入为178亿美元,比2011年上半年减少。美资银行中的美国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最为明显,达,摩根大通和花旗也分别有和的降幅,仅富国银行保持了的增长。欧洲银行中,桑坦德和巴克莱表现较好,净利息收入分别有和的增长,其他欧洲银行均有4%左右的下降。

信贷规模及净息差(NIM)的增减是构成净利息收入变化的主要动因。工行净利息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信贷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净息差的扩大功不可没。2012年上半年,工行NIM比2011年上半年上升6个基点(BP)至,排名升至第3位,与欧美领先银行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相比之下,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欧债危机影响,欧美银行资金收益水平普遍下降,美资银行和欧洲银行NIM平均值分别下降14BP和11BP,至和,样本银行中唯有花旗NIM微幅上升3BP,至。

非利息收入。在巩固传统利息收入业务的同时,工行继续推进经营转型,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2012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增速较快,而同期欧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有所减少,工行与国际同业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应看到,欧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总额及其占比仍高于工行,依然保持多元化经营优势。

2012年上半年,欧美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乏力,除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高增长,其他8家欧美银行非利息收入均值比2011年上半年减少。2012年上半年美国房地产按揭业务的回暖为美资银行非利息收入带来积极作用,美国银行正是由于按揭业务扭亏为盈,促使非利息收入比2011年上半年增长了。经营模式偏重于传统业务的富国银行也由于按揭业务,收入增长,使其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但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低迷,各家银行的投行业务收入和资金交易业务收入均大幅减少。其中,摩根大通二季度在资金交易业务上曝出重大损失,使其2012年上半年资金交易业务收入比2011年同期减少,也导致其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0%。花旗在资金交易业务方面大幅下降,使其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欧洲银行中除汇丰外的非利息收入均有大幅降低。汇丰的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剥离美国零售业务和信用卡业务获得的亿美元收入。

2012年上半年,工行实现非利息收入93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简称“手佣收入”)为87亿美元,同比增长,手拥收入余额上升至第4位。从总量来看,尽管工行的非利息收入和手佣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但仍与样本银行平均值相差和,差距较明显。

从总体收入结构来看,欧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仍普遍较高,9家样本银行的平均占比约为。除花旗和桑坦德占比不足40%外,其他6家银行的占比均在48%~56%。工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同比减少个百分点,手佣收入占比为,其他样本银行平均值为,反映出工行在调整业务结构、增加非利息收入方面仍有很大空间。

从非利息收入结构来看,工行仍以手佣收入为主,占比达,比重略有下降,但仍位居样本银行首位。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为主的富国银行的手佣收入占比也较高,为,排名第2位。由于全球金融环境变化,资金交易业务和投行业务受到严重影响,也相对体现出传统业务对非利息收入的贡献。9家欧美样本银行中有7家的手佣收入占非利息收入比重明显提升。比较而言,欧美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除中间业务外,交易类收入、股权投资收入、保险业务收入等均是构成其非利息收入的重要部分。业务多元化也使银行在抵御市场间系统性风险时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拨备计提。2012年上半年,欧美银行的拨备计提金普遍下降,主要由于盈利能力承压,调整拨备计提成为欧美银行维持净利润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欧美银行拨备计提的下降,工行拨备计提稳步增长,与欧美银行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在样本银行中,工行上半年拨备计提排名上升3位,超过巴克莱、巴黎银行和摩根大通,排名第7位。

2012年上半年,除桑坦德和巴克莱增加拨备计提外,其他欧美银行的拨备均出现一定幅度下降,平均拨备额降至42亿美元,同比减少。其中,摩根大通为抵补营业收入的大幅降低而大幅削减了拨备计提,同比减少;富国银行和汇丰拨备计提降幅相对较小,分别为和;桑坦德持续提高拨备,2012年上半年拨备计提额同比增长,增速最快,主要为满足西班牙政府关于提高房地产业务拨备的规定(该项规定将导致西班牙的银行业拨备水平继续上升)。2012年上半年,工行盈利水平良好,出于更审慎、逆周期的资产质量管理理念,工行进一步提高了拨备水平,达到30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速排名第2位,拨备计提总额排名上升3位,与欧美同业拨备计提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2年6月末,工行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至,由于提高了拨备水平,工行实现了高达281%的拨备覆盖率,为未来的经营发展预留了更富弹性的空间。同期,欧美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出现一定好转,不良率普遍小幅下降,平均不良率为,比上年同期下降5个基点。但由于拨备计提的减少,欧美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普遍下降,尤其是摩根大通拨备覆盖率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欧洲银行的资产质量受欧债危机及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等因素影响,不良率明显高于美资银行,桑坦德银行、巴黎银行和RBS的不良率比2011年同期均有上升,而拨备覆盖率却远低于美资银行。

欧美主要银行战略动向

美国银行:不断调整业务模式,盈利逐步改善。自2012年以来,美国银行表现良好,在2011年下半年扭亏为盈的基础上巩固业绩,并持续开拓新的经营模式。一方面,美国银行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自2012年1月1日起,原有的存款部门和银行卡部门以及属于全球商业银行部门的商业银行业务,组成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部门;全球商业银行部门剩余业务与原属于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的全球企业及投资银行业务,合并成为全球银行部门;原属于全球银行和市场部门的全球市场成为独立部门。另一方面,美国银行不断调整业务模式,包括从行贷款渠道退出,直接发放贷款,使其核心产品收入有所增长。另外,美国银行继续推进“新美国银行”成本控制计划,分两阶段缩减营业支出,简化业务流程,计划在2012年底前节约50亿美元年化成本,并预计在2015年中期前通过该计划节约年化成本80亿美元。

摩根大通:投资现巨额亏损,整体盈利受拖累。2012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各项业务表现既有亮点也有不足。除公司及私人股权投资业务外的其他各项业务均实现盈利。其中,零售银行业务表现突出,比上年同期增长亿美元,增幅达252%,对集团净利润的贡献达,但其贡献却被公司及私人股权投资业务的大幅亏损抵消。由于5月上旬摩根大通曝出自营投资业务部门约20亿美元的交易损失,使其二季度包括这笔重大损失在内的首席财务办公室(CIO)交易损失,总体计价为44亿美元。资金及证券服务业务则表现良好,在市场低迷环境下仍获得的利润增长。但投资银行业务、信用卡及汽车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均有超过10%的利润下降。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逐步企稳及按揭业务的回暖,摩根大通下调了房地产贷款拨备,并将继续发挥在零售银行业务中的优势。由于美国国内监管成本日益上升,未来摩根大通将继续加快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扩张步伐,以减少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继2011年底斥资亿美元扩张巴西分公司业务后,2012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向中国分公司增资4亿美元。通过网络拓展和人才招募,摩根大通在全球增加了2700多名员工和超过50个零售网点。

花旗集团:盈利水平下滑,需均衡各重点业务。目前,新兴市场已成为花旗的盈利新增长点。作为传统“势力范围”,北美地区盈利贡献持续下降,收入同比下降;拉美和亚洲地区收入持续增长,增幅分别为和。从业务模块来看,全球交易服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速为,零售银行业务走出上年的弱势,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的增长,证券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继2011年下半年来仍处于下降趋势,比上年同期下降。可以看出,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仍使投行、交易及固定收益等业务全面受挫。为逐步削减资产负债规模并筹集资本,花旗集团有意在2012年内将所持有的全部摩根士丹利美邦股权出售给摩根士丹利,但这仍有待两家公司的估值判断结果。2012年3月,美联储以财务状况欠佳为由驳回花旗提高分红比例的请求,令花旗在市场上的形象受到影响。未来,花旗需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和全球资源配置,才能扭转盈利下滑的局面。

富国银行:传统业务优势突出,探索多元化发展。经过2011年与美联银行北卡罗来纳州的机构整合,富国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优势持续提升。2012年6月末,富国银行核心存款达8821亿美元,其中,93%为支票与储蓄存款,存款成本进一步下降。富国银行的传统优势在于房地产抵押和消费贷款,低利率环境以及美国房地产抵押市场正逐步复苏,而富国银行在全美房地产抵押市场的份额超过30%,给富国银行带来了盈利空间,促进其房地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的快速发展。富国银行的资金净收益水平较高,净息差达,居样本银行首位,稳定的存款成为该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沃克尔规则”对银行自营交易的禁止,传统的高杠杆交易和以投行为主的营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富国银行专注传统银行业务吸引了大量客户和储户,成为富国银行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在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基础上,富国银行不断开拓多元化业务发展。2012年上半年,在其他欧美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同比普遍下降情况下,富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却比上年同期上升个百分点,至。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业务收入具有显著增长。

汇丰:继续调整集团架构,增强经营效率。2012年上半年,汇丰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与上年同期相比,税前利润增长11%至亿美元。受欧债危机影响,除欧洲区外,其他经营区域均实现盈利。北美地区业绩增长迅速,由上年同期的亿美元增长至亿美元,占比。另外,在香港和亚太其他地区的税前利润也持续增长,对总利润的贡献占比均有所上升。

汇丰的稳定增长得益于管理层通过改革削减成本,出售或缩小无利可图的业务,以及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的亚洲市场。汇丰行政总裁欧智华表示,2012年前6个月,汇丰在各重要领域均取得重大和理想进展,除成功提升亚洲等增长较快市场的收入外,亦继续重整集团架构。汇丰力图为在监控反_活动方面的过失致歉,高管层致力借助已采取的措施,更有效地管理风险,确保守法合规。

未来,汇丰将进一步简化架构、重整业务和争取增长。在区域战略方面,汇丰将加大拓展香港、中国大陆等亚太高增长地区,适当缩减欧美市场投入。还继续推进全球组织机构重组,进一步减员增效,力求在2013年前节约成本25亿美元,至35亿美元。2012年上半年,汇丰裁撤美国零售业务及信用卡业务获得38亿美元收入,极大促进了集团营业收入增长。

巴克莱:重新定位核心业务,重塑市场新形象。2012年上半年,巴克莱银行继续加快信贷扩张速度,贷款总额同比增长,增速位居欧美样本银行首位。零售与小企业服务业务盈利同比增长,其中,信用卡业务盈利增速达到。另外,尽管上半年投行业务的表现差强人意,但巴克莱在公司业务方面表现出色,该业务调整后的税前利润比2011年上半年增长亿英镑。

由于身陷利率操控调查,巴克莱银行在上半年额外支出了亿英镑的费用。该事件对巴克莱的影响不仅在于费用增加,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重塑形象的不良影响。巴克莱将重新进行业务调整,包括重新定位投资银行部门,更好地处理坏账较多的非洲零售银行业务和受到债务危机冲击的西班牙零售银行业务。

RBS:继续剥离非核心业务,经营效率未能改善。2012年上半年,RBS税前亏损达到亿美元,比2011年同期亏损扩大1倍。RBS亏损的重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收入大幅减少,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分别同比下降了和,核心业务利润同比减少,其中,占比较高的零售和公司业务利润同比减少,共减少了亿英镑的利润;二是,成本高企,营业费用同比上升,成本收入比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并有继续上升趋势。2012年1月,RBS宣布将批发业务并入国际银行业务,同时,针对新业务结构调整了资金、成本和资本分配方式。

RBS在2012年1月发出公告,计划出售或关闭旗下投资银行业务中盈利能力不佳的部门,出售或关闭现金股权、并购咨询、企业银行及股权资本市场部门,并将进行新的裁员计划。实际上,自金融危机后,RBS一直在剥离非核心业务,在出售部分零售业务、保险业务及传统的飞机租赁业务后,投行业务成为下一个重组的目标。目前,英国政府持有其82%的股份,英国政府正打算将RBS国有化。尽管RBS高层坚决反对,但如果RBS经营情况持续恶化,将很可能面临必须接受该提议的命运。

巴黎银行:深受欧债危机影响,进行重组计划。2012年上半年,巴黎银行总体表现依然乏力,营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特别是在主要业务区域的法国,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3%,投行业务的不景气成为主要原因。占比较高的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业务上半年税前利润同比减少。巴黎银行管理层表示公司已经开始去杠杆化过程,特别是投行部门,造成这部分收入有所下降。受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经济减速影响,欧洲资本市场表现不佳,各主要银行的业绩都因此受挫,巴黎银行亦未能幸免。另外,债务重估也为其带来了亿欧元的损失。

邮政保全工作总结范文 第4篇

一、2008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2008年度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继续平稳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各类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一)金融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已改制大型国有银行改革不断深化。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四家已改制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大力推动业务转型,稳步推进内部改革,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持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正式启动。2008年10月29日中司通过汇金公司向农业银行注资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2009年1月16日,农业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政策性银行改革有了重大进展。2008年12月1日,召开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按照公司法程序要求,产生了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高管等。2008年12月16日,开发银行股份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3000亿元。此外,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也不断深化内部改革,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稳步开展新业务,为全面改革创造条件。

(二)金融调控体系不断健全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运用起来更加自如。2008年,五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2008年10月27日起,将金融机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倍。继续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我国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二是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分析和管理得到加强。实现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完善外债统计监测和管理。信贷政策调控作用强化。一是加强信贷政策指导,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配合发改委做好产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工作,同时督促金融企业做好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万亿元,同比增长。

(三)金融市场不断完善

金融产品创新加快。一是企业直接融资工具创新力度加大。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期票据。二是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机制得到完善,企业短期融资券移交协会实行注册管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推出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不断,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全面展开。增加银行间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市场成员,丰富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交易主体。四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以及浙商银行获准发行中小企业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和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人民银行研究起草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登记托管结算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会同相关部门讨论修改《国际开发机构人民币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市场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深化。金融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增大。批准上海黄金交易所引入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为会员。

(四)金融稳定工作不断加强

2008年以来,针对新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完善。通过部际联席会议的形式,完善与银监会、证监会和_的金融监管协调,加强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建立金融信息共享制度。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不断完善。

(五)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取得进展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初步得到化解,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支农服务能力有所增强,“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显著,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显著下降,盈利水平逐年提高,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组织、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得到不断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得到完善。2008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2965亿元和,比改革之初分别下降2182亿元和个百分点。2008年末,农村信用社的各项贷款万亿元,贷款所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例由改革之初的提高到,提高了个百分点。截至2008年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2家,农村合作银行16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1966家。

二、2009年金融体制改革思路

(一)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继续推进国有银行改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应继续完善内部管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自身竞争力。农业银行应扎实、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注意做好不良资产处置、设立股份公司之后的相关工作,同时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改制工作亟待完善,国开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研究推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

(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

2009年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贴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体系。同时,培育市场基准利率,逐步将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大信贷政策指导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促进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经济结构调整。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加快金融法制等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动金融产品创新。继续推动货币市场工作创新,为金融机构开办大额可转让存单业务创造条件;探索开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同时推动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债券品种创新,开展高收益债券试点,增加企业并购融资工具。

(四)加大风险防范和化解力度,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应注意做好风险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各行业风险监测与评估框架,加强对整体金融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分析评估,密切关注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工具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状况,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强化金融稳定工作。今年,人民银行将积极配合__,在现有基础上做好《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的各项相关工作,尽快出台《存款保险条例》。

(五)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2009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加强经营管理,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继续推动农村金融组织、机制创新。推动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工作,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探索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强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及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世界经济衰退日益严重

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导致主要金融机构亏损严重、股市低迷、流动性匮乏。金融危机已经转变为全球经济危机。世纪银行估计,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将从2008年急剧减速到2009年的,其中,2009年发达国家生产总值将下降。由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有可能出现更加恶化的情况。如果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源向本土集中,全球金融一体化可能会倒退,世界经济的衰退会更严重。

2008年9月之后,随着危机升级,各国采用更系统的措施,加强了国际协调。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出台了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阻止金融危机继续恶化。但经济的恢复,尤其是市场信心的重新建立需要很长时间。

(二)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贸易减速和大宗商品价格下降

世界贸易增长减速从2007年的降到2008年的年全球贸易可能会继续走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9年的世界贸易总额将下降,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已经难以正常运转。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需求减弱,大宗商品的价格迅速下降。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原油价格已从峰值下降了60%以上。其它初级商品的价格,包括谷物和有色金属,也大大下降。这些价格有可能随全球需求的下降而继续下降。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恢复更加困难。

(三)贸易和金融保护主义使经济复苏更加困难

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美国最新的经济刺激计划保留了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常识表明,贸易保护主义百害而无一利。全球消费者只有5%左右生活在美国,一旦其他国家也只购买本地产品,那么美国企业也难逃一劫。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挑战,越是危机关头越需要坚持开放与合作。

金融保护主义较之贸易保护主义,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金融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跨国资本流动的下降和金融资源向本土集中。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迫使金融机构普遍采取“去杠杆化”措施,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市场流动性紧缺;另一个是接受了政府救助的跨国金融机构迫于政治压力,在业务上必须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客户倾斜,被迫缩减国际业务。随著国际资本开始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撤资,这些国家的经济随着全球信贷市场的紧缩而几乎到了崩溃边缘,例如目前的东欧。如果这些国家出了问题,那么金融危机的主场就从美国转移到了欧洲,可能形成一个更大的第二波金融危机。

(四)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对进出口的影响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保持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仍有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出口结构继续改善,质量也进一步提高,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得到增强。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付危机的主要途径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和推进出口。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普遍的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我国进出口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部分国家或地区信用恶化和萎缩,进出口贸易中的履约风险和结算风险也将进一步增大,将使我国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2.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金融保护主义的作用下,海外投资者为了弥补损失或收缩业务而大举出售在华资产,把资金调回母国,人民币汇率将受到沉重的向下压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外国战略投资者抛售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的现象,例如,苏格兰皇家银行、李嘉诚基金会、瑞士银行和美国银行先后减持或出清了我国银行股份。总的来看,中国可能会处于较为平衡的地位。某一段时期可能会出现净流出的现象,然而只要中国国内需求能够迅速提升,中长期来看,净流入仍然是主流。国外的预期更乐观,世界银行预计2006至2010年期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中,中国将占到30%左右。联合国贸发会的调查显示中国是最吸引FDI的国家。

3.银行有可能积累不良资产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企业盈利能力整体下滑,盈利下滑就意味着还款能力下降,银行信用风险逐步上升。从我国银行业来看,银行存在惜贷心理,在危机条件下银行业集体的惜贷行为,会成为减缓实体经济恢复的直接原因。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恢复,大量倒闭破产,则银行就会新增大量不良贷款。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减少信贷投放,实体经济受损,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必然下降;如果加大信贷投放之后,企业仍然不能恢复增长,那么银行新增信贷资产的质量难以保证。

(五)应对金融危机

1.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金融危机使以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的一次好机会。4万亿元振兴经济方案再次明确了方向,即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在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提高内需水平

这次危机冲击突出显示,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对外需过度依赖,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价格和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对投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长期不平衡,服务业占比过低,制造业特别是低水平制造业占比过高,这种经济结构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因此当前亟需创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业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保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平衡增长。利用多层次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支持服务业、文化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

3.加强自身建设和促进国际合作

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各国协调合作极为重要。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调合作,抵御经济衰退风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保持良好态势。尽管遭遇严重外部因素冲击,但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为抑制金融动荡给经济增长造成的威胁,中国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与教育、提振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等。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贸易顺差有所收窄,外汇储备增速放缓。中国金融机构的状况依然稳健,资本充足率已升至历史较高水平,而且风险控制能力也有所改善,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将继续实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7人评论 , 39人围观)